「愛是一脈流水,是一精神的河,是一不斷湧現的泉。愛不是爆炸,愛是持續的流動,是內心的放射,從愛者到被愛者。它不能一次竣工,它必須是細水長流。愛是靈魂的離心行為,以經常的流動走向它的對象,以溫暖的肯定圍住它的對象,使我們與對象合而為一,並積極確認對象的存在。」
此敘述來自於奧德嘉賈賽特的關於愛,我們人類的一生離不開對愛情的撕扯,而這本愛欲之死,則是告訴我們,其實愛情與慾望已經被社會現狀給威脅,現在的社會,主張個人主義又依賴著科技,使得世界的氛圍陷入自戀之中,性慾成為主體,這讓我想到很多人藉由網路尋找曖昧對象,例如tinder、探探等交友軟體,並約出來求歡、放縱,讓自己快樂已經是首要條件,而對方的心情並不重要,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,善於憐憫自我,可對他人無動於衷,那愛情是否就逐漸消亡?
作者表示,自戀不是自愛,自愛是為了自己,與其他人劃出明確的界線,而自戀的人,界線是極其模糊的,世界是縮影,他分辨不出他者,跟所有事物都抱持曖昧不明的態度相處,除非他能認出真正的自我,不然他只會永遠活在自身影子之下,無法自拔。
同時,作者也坦露對憂鬱症的看法,憂鬱症就是自戀的一種表現,源於過度緊張不安且病態扭曲的自我參照,這往往折磨著當事人,因為他對一切的感受是曖昧、混亂,覺得自己沒有棲身之處,被拋棄了,這些想法全從他自身觀點出發,那自愛的人呢,他明瞭他的自我,所以他能清楚的望見別人。
我身邊有一些憂鬱症的朋友,確實如作者所說,她只在意她感受到的喜怒哀樂,即使已經只在乎自己了,卻還是痛苦的像是被水淹過頭頂,那是因為她沒注意到身邊愛她的人,也就是那些「他者」,她也未從憐愛自身逃脫,未進到「他者」的框架內,自戀如同地獄,解救的方式是愛欲,愛欲讓人經歷他者的他者性,那一刻,犧牲和掏空皆是自願的,不像自戀是非自願性的消耗內在,愛欲本是愛的主體,憂鬱體現愛的不可能(例如愛而不得),不可能的愛成就了憂鬱,通常需要受到一定的衝擊,才能擺脫地獄,人離開自戀,就會重新迎來生機。
柏拉圖的愛欲學說表達了愛欲引導著靈魂,擁有支配靈魂的三部分的權力,分別為慾望、激情、理智,愛欲也是普世的核心,跟美感連在一塊兒,怒意蘊含激情,可今世的憤怒被不滿跟不悅取而代之,不悅無法達成破壞使其創造新的可能,僅能維持現狀,那自然沒有激情,也就失去愛欲。
有否定性、有衝突、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、有感覺到自我的情感,就形成愛欲,就可以獨立出自己的人格,離「相同者」的窘境就遠了些。
書中也提到,我們要創造出新的愛,這不是件易事,現今大部分人都怕受到傷害,寧可當精緻的利己主義者,也不願去嘗試沒有消費主義性質、獎勵機制的愛情,他們不願跟他人統一,因為愛本來就是一種矛盾,理智跟感性需並存,愛製造矛盾,也解決矛盾,矛盾解決了,愛讓兩人完整,那就是道德倫理上的統一,意識彼此存在。
我們必須冒著頭破血流的風險,去接觸最純粹的愛,我雖然沒有談過感情,但我看過很多人的愛情,他們的戀愛過程,就有一方不願統一,只願享樂,最後曲終人散,往往傷心的都是願意去承擔矛盾的角色,也有一些女孩子,藉由性去守住感情、乞討對方的愛,這就是場「交易」,依舊在消費主義裡。
資訊量太過龐大,也削減人對愛最純粹的理解,要創造愛的首要條件,我想,是要先明白自己值得被愛,不然摔進憂鬱的漩渦中,打造愛的過程便失敗了,然後,告訴自己,自己是有能力愛他人的,並拋棄網路等等新式的媒介,就像作家李維菁的《老派約會之必要》:「帶我出門,用老派的方式約我,在我拒絕你兩次之後,第三次我會點頭。不要臉書留言,禁止用What’s App臨時問我等下是否有空。只有在散步的時候我們真正的談話,老派的談話。」,回歸最初的邂逅、相處,不求回報、不強求任何承諾,以最平易近人的心態,結識對方,培養感情,交往遇到了困難,也做好面對的準備,那麼原本死亡的愛欲,也會如牆縫中頑強的花,沿著縫隙,生出最嫩的芽、開出最美的成果來。
新的愛,就出現了。
留言列表